11月12日,香港警方与激进示威者在香港中文大学发生冲突,警方动用催泪弹,橡胶子弹攻击数百名筑垒对抗的示威者,示威者拿起铺路石,汽油瓶还击。

香港媒体HK01在11月13日发表的社论中指出,警察与学生在港中大的攻防战,吸引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。除了因为大学生是这场示威的主力,还因为有不少示威者据称来自港中大。评论中还提到,港中大向来有反建制的传统,港中大在70年代掀起了“中文运动”,成功终结了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。近日,也有不少港中大校友表示要赶回母校。因此,警察和学生在港中大爆发冲突就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。

社会学家金耀基在1979年执掌港中大新亚书院时,写下了题为“大学之功能与大学生的责任观”一文,文中写到,许多国家的大学生的激烈行动,并没有推倒心目中腐败的权力结构,却反而常湮没了大学的理性与道德的声音,甚焉者,有些且被驱入骨岳血渊而不可自拔,沦为假革命者的祭品。如果社会的现实问题必要等大学生去鸣不平,去纠正,去解决,则是社会的大讽刺,是学生的大不幸。

在HK01这篇社论的文末,作者写到,能够一直走下去丶推动社会改变的,不能只有一腔热诚,还要在知性和性情上均蜕变得更成熟,求学与做人并进。

另一方面,有德国媒体的评论文章中认为,香港抗争运动亟需国际社会支持,但是国际社会仍然在怯懦中观望。此时,"责备受害者"的心理防御机制很容易派上用场。"看,你也有错!"慢慢地,就会变成"都是你的错!舆论把更多的兴趣用来观察反抗者,要求他们做"完美受害者",反抗姿态要百般优雅,无可挑剔。

随着港中大冲突加剧,在港中大一桥和二桥都有激进示威者在高台负责放哨,也有传言称校内物资充足,饮用水丶食物丶砖块丶雨伞丶汽油弹等非常齐全,准备和警方打持久战。而香港警方也在记者会上质问,为何大学内会有人以弓箭或信号弹掷向警察,为何大学是做教育的地方会变成“兵工厂”,有几百个汽油弹在内?并质疑吐露港公路被堵塞,包括港中大校长在内的相关人士又是否欠市民一个交代。

中国官媒《人民日报》在11月13日也就港中大事件发表题为“莫让校园沦为暴力的修罗场”的评论,文中写到,青年人有参与政治的诉求,有发表观点的意愿,有成就事业的渴望,但也最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。校园是求学-的净土,不是歪理邪说的集散地。爱护香港的人们决不能眼睁睁看着校园沦为暴力袭击的修罗场,更不能容忍校园成为藏匿暴力的庇护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