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大多数人拥有社会公共医疗保险,可以支持普通的看病费用。但是,患者一旦需要长期依赖昂贵的进口药品,或者突发重大疾病,往往需要自掏腰包,这对负担不起商业保险的患者家庭是一个灾难。



日前,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报道称,去年年底,上海一名5岁女孩从双层床上摔下来造成头部重伤,当时中国各地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帮助她支付了手术费用。孩子的家人没有预先支付任何费用,他们还收到了30万元人民币的救助金,每个参与者只需支付3分人民币。



据了解,这个女孩是蚂蚁金服相互宝的首位受益者。去年10月份,亿万富豪马云麾下蚂蚁金融服务集团推出了一项针对支付宝用户的“相互宝”计划,迄今已吸引了逾5,000万参与者。“相互宝”计划为100种重伤或重病的患者提供一次性赔付,其中包括恶性肿瘤和某些类型的瘫痪。蚂蚁金服本月表示,其目标是在未来两年内吸引3亿参与者。

据悉,截至本月早些时候,另有18人收到了蚂蚁金服互助产品的救助金,每人每份赔付分担费用降至约人民币0.01元,使用支付宝付款。蚂蚁金服表示,对每笔救助金收取8%的管理费。

如今,中国已有十多家民营初创企业在尝试这么做,以期更多人为自己或家人加入此类众筹医疗保障项目。

为避免违反相关规定,中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强调,此类众筹援助项目并非保险。蚂蚁金服最初推出互助计划时,与一家持牌中资保险公司合作,但在中国监管部门指责该保险公司误导性的营销和信息披露缺陷后,蚂蚁金服终止了这一合作关系。

华尔街日报称,这个项目的总体想法是钱可以聚少成多。中国的庞大人口意味着,医疗费能以几乎可让每个人忽略不计的成本分摊至数亿参与者。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表示,当参与者申请理赔时,公司必须在付款之前核实信息,包括访谈申请人,查看过往医疗记录,联系治疗的医院等。

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教授何小伟表示,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是保险的替代品。

华尔街日报同时指出,这个新兴的行业可能面临监管风险。另外从长远看,尤其是遭遇财务困难的情况时,这些金融初创公司能否支付理赔款并无保证。

复旦大学保险系副教授陈冬梅表示,公司一旦倒闭,人们本以为自己拥有的保障就会消失,这对消费者来说,是个很大的风险。